top of page

太陽花以後:網絡動員新型民主運動展覽

245018746_174682291488548_1666894471109686780_n.jpeg

時間:25/10(一)-31/10(日) 08:30-18:00

地點:隱寓咖啡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7號

隨住網際網絡的普及,許多的嶄新網絡技術開始在社會運動中應用,近年比較注目的例子是2008年野草莓學運中利用網絡論壇進行群眾召集,網絡在社會運動中的應用徹底改變社會運動的動員結構和組織形態。有人認為網絡主導的社會運動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有人指出網絡動員的社會運動發展出較鬆散的組織形態,難以為組織提供長期的向心力,達成組織的訴求。

惟網絡在社會運動中的應用仍是新穎的現象,本次展覽整彙國內外的學者研究,透過對比過往社會運動的形態與分析近年亞洲的民主運動,展示出網絡動員民主運動的形態。

 

民主運動一般在社會學的領域中進行研究和討論,要利用展覽去解釋新型民主運動並不是易事,新型民主運動的含意是運動當中採用了許多新穎的科技,這些科技一般有即時加密通訊軟件和網路論壇,新科技的應用徹底改變了近二十年的民主運動當中的動員方式和組織形態,早在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中,發起人單單利用網路平台便號召到數百人參與,惟新型的民主運動在近代的社會學研究中仍未發展成熟,幸運的是我國有為數不少的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為展覽提供堅厚的文獻基礎,我國學者當中包括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何明修、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蕭遠等等。

 

為了讓觀展者能夠了解到新型民主運動的特點,展覽內容的聚焦在新舊民主運動的差異、近年亞洲各國的民主運動、新型民主運動在動員方式和組織形態的特點等等。展覽總製作展板18塊,展板內容包括文字和照片,現場同時播放各國民主運動的簡介影片,另外現場放置民主運動的相關書籍,供參與者深入了解各國民主運動的緣起與發展。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臺灣民主基金會 隱寓咖啡

「世代之談,不同年代的社會運動」座談會

時間:29/10 (五) 19:00

地點:隱寓咖啡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7號

嘉賓: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 甄燊港先生、在台緬甸學生

本次座談會有幸邀請到曾參與《大學雜誌》運動的前輩甄先生,及現正在台進行國際倡議的緬甸學生,與大家分享及交流不同年代之社會運動經驗。

【「世代之談,不同年代的社會運動」座談會後記】

 

繁華鬧市,台北星期五的晚上,隱寓咖啡聚集了一群關心社會運動的朋友,聆聽曾參與台灣《大學雜誌》運動,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甄燊港先生,以及現正在台進行國際倡議的緬甸學生,與大家分享及交流不同年代之社會運動經驗。

 

甄燊港先生為我們帶來肯定、明朗的開場,他指出學生運動,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關鍵,因為年輕人是理想主義者,以理想追求反抗現實的黑暗,成為社會進步的先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國際帶來新的局面,我們能夠看見兩種類型的學生運動,第一種類型是在自由民主社會所產生的學生運動,大約每隔20年左右出現一次,例如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第二種類型,乃於威權、極權社會出現的學生運動,幾乎每35至45年一次,諸如1989年中國天安門事件、1980年韓國光州事件,以至1990年台灣野百合學運。台灣相對特別,在野百合學運之前,一直連續有不同的社會運動事件。

 

回看眾多運動,台灣的野百合學運具有特別的參考作用。甄先生指出,必須認清社會運動都是很難達到全面的成功,像美國60年代、法國巴黎1968年的學生運動也失敗,沒有全面成功,促進了社會的改革。而如今的香港、泰國、緬甸,都是如此。能夠說得上較成功的,是台灣和韓國。

 

台灣社運開始時,由於威權社會、軍法統治,像《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從「沒有」到「有」的抗爭運動,在於兩種人的推動。知識分子像教授、老師,以及少數學生,舉辦《大學雜誌》。那時候不像現在募款這麼容易,都很困難。1970年代,《大學雜誌》辦不下去,之後出現《臺灣政論》,然後再變為《美麗島雜誌》。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在高雄市舉辦紀念世界人權日的群眾大會,引發「美麗島事件」,成為了後來台灣民主運動、野百合學運的先鋒。

 

臺灣如何從威權統治,轉變到現今民主自由的社會?或許現今台灣社會尚有不少問題,但沒有一股單一的力量,可以顛倒台灣的民主制度、自由的生活方式。甄先生是此民主過程的參與者之一,他說1979年韓國的政變影響到台灣,大家會想如果台灣也有相似的情況會怎樣?蔣經國面對「美麗島事件」,下令不準殺任何一個人。甄先生告訴大家,現今很多討論,說誰是以前國民黨的線人,但有沒有想過,誰為那些被捕的人提供律師?這些被捕人的律師,大多出自國民黨提供的律師名單。這些辯護律師承接了「美麗島事件」脈絡,出來推動民主。但甄先生猜想,這些人可能是台灣國民黨安排的,國民黨受美國壓力,知道台灣要有所變革,但又害怕遭到報復,因此必須創造一群自己信任的人,來當反對黨。

 

1989年的六四事件,當時台灣人覺得中國人同根同源,他們的苦就是我們的苦。「美麗島事件」爭取了自由,沒有民主,這次台灣在1990年野百合學運便要爭取民主。當時誰也搞不清會發生什麼事,是否會發生另一場六四、二二八?李登輝、宋楚瑜決定舉辦國事會議,讓大家討論台灣怎樣走下去。甄先生說,台灣的民主運動,不單是民進黨的功勞,國民黨的功勞也很大,光靠抗爭者恐怕是不足夠的,唯有當抗爭者變成革命者,感動當權者、感動人民,讓全部人都覺得要改變時,才會成功。

 

反過來看香港,爭取了人民的支持,籌款都很快達標,但親共的政府選擇鎮壓香港人,中方隨時可以派解放軍下來,不易成功。因此,甄先生說,我們要知所進退,不作無謂犧牲。在這層脈絡,民主運動的各方結合,台灣是最典範的代表。

 

接下來,緬甸學生為我們講解緬甸社會運動的最新情況。他很認同甄先生說,如

果連年輕人都不參與社會運動,社會又怎會有任何改變呢?但是,年輕人參加社

 

會運動,往往會影響自己的理想追求,付出不少代價。他們願意投身社會運動,正是為了改革國家的理想。

 

緬甸在2020年2月1日,緬甸國防軍推翻在2020年緬甸議會選舉中贏得選舉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引發全國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海內外的緬甸人民,皆對這股恐怖勢力十分憤怒。緬甸不像台灣已經有一人一票投總統的民主制度,但已經初見起色,年輕民眾對未來充滿想像。可是軍政府把年輕人的夢想,都摧毀了。緬甸國內外的組織,許多都是自發自主的,今天這條街,明天那條巷,都會一呼百應,自行發起反抗政府的行動。

 

緬甸海外學生組織的台灣聲援緬甸遊行,首次是在228紀念日,國立台灣大學的榆林大道舉行。緬甸學生在台灣舉辦多場遊行,每次都有五、六千人參加。到了3月28日,緬甸海外學生組織則舉辦了全球多個國家、城市的聲援遊行。在緬甸當地,軍人對抗爭民眾非常殘酷,手段血腥,而在海外同志的聲援,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讓他們知道世界都在支持緬甸民眾。

 

緬甸目前有兩個政府,一個是平行政府,由昂山素姬的全國民主聯盟成立,其中成員不止該聯盟的人,另一個則是軍政府。緬甸在聯合國有兩個代表,一是軍方的,另一個是平行政府的。緬甸民眾發起公務員罷工行動,海外募款給公務員,持續了兩個月的集體罷工,唯因資金不足,生存所困,有些公務員陸續回去工作了。

 

台灣視緬甸人為華人,其他國家大多視作緬甸人。許多老一代的海外緬甸人,都比較親中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大陸人。像緬甸講者,第三代緬甸人就不一樣,自我身分認同是緬甸人,願意為緬甸出力。這種東南亞複雜的華人身分,影響到緬甸海外社運的團結。

 

130多個民族,其中7大民族各自有省軍隊,他們看風向行事,視乎有沒有現實的利益。緬甸不同民族要做到互相理解,相當困難。緬甸目前成立了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由人民自主組建起來,目前需要的金錢支援。緬甸講者提及,在人民防衛軍成功之前,必須冷靜,不可輕舉妄動,因為許多前線的人,都已經關起來了。緬甸的平行政府,要有更多國際支持,待省軍隊、平行政府、人民互相理解,就能達到民主、自由的目標。

 

緬甸疫情之下,平息了民眾的大型遊行。原本緬甸抗爭正一鼓作氣,2月2日上百萬人民的大遊行,相信只要持續大型遊行必能造成改變,卻因疫情而暫告終止。現在緬甸的抗爭活動,是老師、學生,以及部分公務員全面罷課罷工。有些看不見的地方,亦有其他形式對軍政府施加壓力。國際海外緬甸組織,則定期和緬甸抗爭者會議,一來是得知他們的安危,二來是盡量提供協助。每一個月,舉行全球會議,討論事項,互相鼓勵。

 

緬甸會否成為第二個阿富汗?許多緬甸民眾都擔心這個問題。軍政府統治之下,緬甸的教育、財政以至醫療等,都大幅下滑。尤其在疫情時代,緬甸人民只能自

 

行購買疫苗,唯一途徑是向中國購入。緬甸抗爭者都在想,若是緬甸革命走向真槍實彈,打仗數年,緬甸可能變成另一個阿富汗。平行政府才剛成立,很難有強大的軍隊,足以解決軍政府。

 

就此,甄先生回應指出,緬甸和香港的抗爭不能比較。緬甸看似比香港艱辛,實則比香港更有希望,至少有一個平行政府,能夠有機會爭取省軍隊的支持,打倒軍政府。他建議,緬甸民眾可多用網路,向國際宣傳緬甸情況,爭取國際對平行政府的支持。另外,緬甸亦可透過網路,建立跨國界的民主自由聯盟,以民主自由為共同目標,彼此支援。

 

主持人孔德維發問,在過去十年的抗爭情況,每個人都有手機,可以互相透過網路連絡,那麼以前的抗爭是怎樣連繫彼此呢?甄先生回答,以前的野百合學運、美麗島事件等,都是孤軍奮鬥,不像如今香港能夠做到世界各地都有所關注。

 

觀眾說香港媒體因政府高壓而禁聲,好奇緬甸的新聞媒體情況如何?緬甸學生回應,緬甸新聞記者大多沒有支薪,自主獨立報道,經由FB等社群媒體傳播。緬甸媒體記者,不視新聞為商業行為,而是堅守真相,第一線的資訊,經由緬甸海外的組織,分享到國際社會。緬甸抗爭,不如香港受到這麼多的國際關注,必須和其他國家、城市的同路人,作更多的連結。

 

有觀眾好奇,兩位講者參加社運,有否受到家人反對?緬甸講者先作分享,他作為家中的獨生子,來到台灣唸書,父母反對他參加這種危險的事情。他因為參加社運,也列入緬甸通緝名單,為了家人安危,只好叫家人搬家到省軍隊的地區,遠離軍政府的統治範圍。而隨著時間互相溝通,家人也漸漸理解他的行為。

 

甄先生則回憶過去,他在國立台灣大學修讀政治系,參與社運,因為僑生的身分,警察對他特別客氣,沒有什麼粗暴對待。台灣特務到香港尋找他的父親,要其父叫他不要在台灣亂來,因此特意寫了一封長信責罵甄先生。幸而,甄先生的父親也很體諒他,沒有禁止他參加社運。

 

此外,觀眾向緬甸講者提問,對香港的抗爭有什麼看法,又會有什麼建議,可供香港人參考?緬甸講者當初參加香港在台的集會,比較像看熱鬧,但當後來緬甸抗爭爆發,他才感到這種切身痛苦,並因此和身邊的香港同學,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他認為,香港目前面對宇宙最大的惡勢力,應該先和其他國際上志同道合的盟友,建立共同組織,互相交流、討論,拉進更多不同國籍的朋友,增強宣導效果。

 

最後,對於在台香港人能夠做些什麼?甄先生認為目前應該「躺平」,保留火種,目前香港已經有夠多的人坐牢了,像許多區議員。另一方面,不要將民主、自由的追求局限在一時一地,只要大家是為了民主、自由而抗爭,都是愛好正義、公義的兄弟。不分國界、地域,彼此支持,即使香港暫時沒有什麼事能做,也仍能為民主自由努力。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放映會與映後談

時間:30/10 (六) 19:00

地點:隱寓咖啡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7號

嘉賓: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 鄭睦群博士

放映會電影為紀錄片《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電影由長期關注亞洲人權問題的澳大利亞記者Sophie McNeill深入香港,自 2019 年開始針對「反送中」一案之一系列修例抗爭活動,親自上前線所做的新聞紀實報導。放映會後設立映後談環節,由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 鄭睦群博士進行分享。

映後談方面,鄭博士首先分享了他與香港的緣分,由於鄭博士的專長是宗教領域,因此常到香港參與學術會議,他直言香港是他心頭的一塊肉,見睹香港2019年的變天,使他對香港人的處境身同感受。其後鄭博士針對港人移台的現象,分享了以下港人未來將遇到的問題,包括「移台港人如何在台灣的行政框架下提出政策的建議」、「投資移民來台港人如何應該陌生的營商環境」、「移台港人未來對台灣勞動市場的挑戰」。映後談同時讓參與者進行提問,現場有數位透過投資移民方式來台的港人,表達了香港人在台灣營商遇到的實際困難。

 
bottom of page